宋《太平寰宇記》
《列子》的作者列御寇,生卒年月不詳,據說是戰國時期鄭國人。唐玄宗詔封列子為沖虛真人,將《列子》一書尊崇為《沖虛真經》。其內容形式多為民間傳說,寓言和神話等,議論多于敘事,文學價值很高,蘊含深刻的哲學思想。
有學者認為,列御寇在《莊子》學說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國語》、《墨子》、《山海經》、《呂氏春秋》、《大戴禮記》等諸多秦漢古籍資料,貫穿道家思想,加以擴充而寫成,其論述包羅萬象。涉及華胥氏的著作亦并非僅有《踏莎行·江上感夢而作》及《列子·黃帝篇》,記述華胥氏的諸種文獻古籍不勝枚舉,汗牛充棟。
《山海經﹒海內東經第十三》郭璞注:“大跡在雷澤,華胥履之而生伏羲。”《帝王世紀》也說:“庖羲氏母曰華胥氏,燧人氏之世有大人跡,華胥氏履之而生庖羲氏。”《竹書紀年》記述的更為具體:“太昊之母,居于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妊娠,生帝于成紀,以木德王。為風姓。”
梁元帝蕭繹所撰的《金樓子》又有細致敘述:“太昊庖羲氏,風姓也,母曰華胥。燧人氏之世,有大人跡出于雷澤,華胥氏履之,生庖羲氏代之,繼天而王。首德于木,為百王之先,都陳。”《春秋世譜》還增添新內容:“華胥生男為伏羲,生女為女媧。”唐人司馬貞所著《補史記﹒三皇本紀》有相同記載:“太昊庖羲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羲氏于成紀,蛇首人身,有圣德。”……如此等等。這些古籍講述了在雷澤之地,妙齡少女華胥氏因踩上了巨人的足印而懷孕,生下兒子伏羲與女兒女媧。
伏羲(又稱庖羲氏、伏犧氏、庖犧、宓羲、太昊等)繼先世燧人氏為王,姓風,屬木德,又稱太昊。《軒轅本紀》曰:“黃帝游華胥國,此國乃神仙國也。”《綱鑒》曰:“伏羲之母居華胥渚”。《清代陵寢備考》似乎亦證實了這一神仙色彩極為濃厚的往古逸事:“太昊伏羲氏,風姓,母居華胥之渚。”地理志書《太平寰宇》甚至說:“(藍田)境內有華胥氏陵”。凡此種種,連篇累牘,浩如煙海,都在印證一個史實——《列子·黃帝篇》對于“華胥之國”的描繪并非無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