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本命
二OO六年二月二日龍頭節,藍田縣人民政府和華胥鎮人民政府邀請我作為嘉賓參加華胥陵三皇祭典,心情很激動,當時寫下了一首打油詩:“十年辛苦不尋常,終見藍田祭三皇。何日重修羲母墓,華胥陵蔭柏蒼蒼。”現在就拿頭兩句作題目,做個自由發言,不對之處請專家們批評指出。
先說題目。“十年辛苦不尋常”,說是十年,實則遠不止十年,我在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第1次知道華胥陵。當時我是西安一所高校的副校長,分管教學。學生們到藍田實習,我到藍田幾所中學看我的學生。行車在西藍公路,偶見路旁標示有“華胥鄉”。當時我是第1次來到藍田,立即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我讀古書,書上說:“黃帝晝寢,夢游于華胥氏之國。”辭典上解釋說:“后以華胥作為夢境的代稱。”到了縣城與藍田縣的同志談起此事,縣上同志告訴我:“這里不僅有華胥鄉,還有華胥陵。并告訴我陵在孟家巖村。后來我讓一位司機(他家住藍田城郊但并非本地人)拉著我專程去到華胥鄉。我問鄉民華胥陵在何處,老鄉聽不懂我的話,后來有一位老者大致明白了我的意思,說:“你說的是羲母陵啊!就在那”。我隨即朝華胥陵走去,哪里有什么陵墓啊!根本見不到陵墓的影子。我走到一家窯洞前,有一位長者出迎,我說明來意,他便請我到他家,熱茶招待。他是藍田某中學的一位退休教師,就為我講起羲母陵的情形。記得他當時講的內容大致是:“羲母陵就是你說的華胥陵。為什么華胥陵叫羲母陵,因為她是伏羲氏之母。”我這才弄清楚,華胥是一位女性。后來又知道她也是女媧的母親。那位教師當時還告訴我“華胥陵在解放初期香火還很旺盛,陵前有石碑,前有一株皂角樹,樹上懸一大鐘,樹洞內可容數人打撲克。但躍進時,大鐘被拿去煉了鋼鐵,皂角樹也被砍了,石碑也毀了,后來因修水利,又把陵土拉走了,現在只有一塊斷碑,保留在鄉政府。”隨后,他領我去“華胥陵”前,這哪里有陵的影子?到處雜草叢生,村民在陵上修房造屋,建豬圈,造羊欄,垃圾遍地,糞尿橫流,不堪入目。老人指給我當初立碑位置。這次旅游,真是使我高興而來,敗興而歸。從那時起,我就不停地翻閱資料,逢人(藍田縣人)必問,逐漸了解了有關“羲母陵”的興廢情況。我當時是民盟中央委員,省政協常委,市政協委員,市民盟副主委,直到后來成為市政府參事,我就通過這些渠道,為華胥陵的重修奔走呼喊,直到今天。
在當時我的眼里,這件事太重大了,大重要了,沒有哪件事情比這更大,因為華胥是我們現在已知的第1位老祖母,老祖先,她還是伏羲女媧的母親,我為此寫了一篇短文《華胥陵和三皇故居應當重修》,寄給民盟中央機關刊物《群言》雜志,他們立即刊出,《光明日報》隨即轉載,后來我又想通過民盟中央把我的意見轉呈國務院,結果如何我就不知道了,在省、市政協會上我多次發言提到華胥陵應當早日修復,但當時響應者寥寥,因為絕大多數人都不知“華胥”為何人,正像我當初并不知道華胥是男是女一樣,而尤為可笑的是,當時省上一位重要領導人,竟說我是與中央唱反調。他的理由是,我們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每年海內外華人都到黃帝陵謁陵祭祖,你現在提出要修復紀念華胥陵,豈不是與中央唱反調?我聽了他的話大惑不解,但也沒有一絲毫的害怕,因為我這個人歷來膽子大,不唯上,只崇拜真理。我當即反駁說:“一個人有父母,有祖父母,有曾高祖父母,還有曾高祖父母的曾高祖父母。華胥,伏羲,女媧,是比黃帝、炎帝還要高若干輩的老祖宗,怎么會說一個人有高曾祖父母就把祖父母否定了呢?我當時在會場與這位領導人據此力爭,與會的委員們都為我捏了一把汗,我卻是一點兒也不害怕,心里想的是:”豎子不足與謀!”
藍田華胥陵的修復,始終是我魂牽夢縈之事。我到了參事室又通過參事室寫建議給西安市人民政府。《西安參事》又把我在2002年寫的在我校學報上發表的論文《藍田華胥陵——中華民族的始祖陵》一文重新發表。去年藍田縣和華胥鎮舉行龍頭節首屆祭祀華胥始祖三皇的紀念活動,我被邀參加,感到無比的高興。它至少說明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人民已經重視了,并且決定年年舉辦祭祀活動。據知,華胥陵的修復設計也正在計劃考慮之中,這不能不說是藍田華胥文化和中華始祖文化的偉大復興。
我讀到西安文史館研究員魏朝鵬先生的巨著《引興華胥》,十分高興。但我只讀了他前面的第1部分,和有關章節,對中間好幾章涉及伏羲八卦、河圖洛書等內容,我既難予理解,又苦于沒有更多時間去研讀,殊為遺憾。但我始終覺得,華胥陵的當務之急是早日修復原貌,使之與橋山黃帝陵、寶雞炎帝陵一起成為海內外華人尋根祭祖的圣地,這也是我個人的心愿。
我再說一點,就是“終見藍田祭三皇”一句中的“三皇”。我在《藍田華胥陵——中華民族的始祖陵》一文中,考察了三皇的種種說法,都各有理由,很難判斷哪種說法合適,。不過,在我心中是以華胥、伏羲、女媧這母子(女)三人為形象的。我不是一位歷史學家,只是粗略懂得一點歷史知識的外行。應當說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而我所崇拜者正是她們母子三人,因為他們繁育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開創了古老的中華文化,締造了我們中華古國,使之永遠屹立于世界東方,并永遠激勵我們這些華夏子孫不斷創建輝煌的未來!
謹以此文,獻給與會專家,歡迎批評指正。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