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胥陵祭祀禮儀研討會,于2017年6月23日在藍田縣華胥鎮華胥陵保護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舉行。來自西北大學的韓養民教授、西安市社科院趙宇共教授、陜西師范大學傅功振教授、陜西省文化廳文化藝術處原處長李廣順、陜西省禮樂文化促進會會長劉知民等我省民俗禮儀研究方面的專家,和華胥文化研究會會長曾宏根、華胥文化民間學者張蔚堂、陜西華胥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奇、華胥文化研究室主任李新民等人參會。
據史料記載和考古證實,華胥陵祭祀活動始于明代,且規模盛大,綿延成俗。在上世紀40年代初,由于特殊原因,大規模的祭祀活動一度中斷,并且當時祭祀習俗的記載也已不完整。改革開放后,華胥氏和華胥陵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農歷二月二,一度中斷的華胥陵祭祀活動得以恢復,并延續至今。但在祭祀流程及禮儀等方面卻存在著很多的爭議。
現有的祭祀流程和禮儀與黃帝陵、炎帝陵等始祖祭祀流程類同,沒有凸顯中華民族女性始祖的特殊地位和意義,沒有真正凸顯后人祭祀先祖的真正目的。作為華夏之根,民族之母,對偉大母親華胥氏的祭祀更多的應該體現同根同源的民族認同感,重在跟祖宗的對話,祈求祖宗護佑中華兒女的民間訴求感。因此,華胥文化研究會擬定在原有祭祀儀式的基礎上,通過民間調研、查閱史料、專家研討等方式進行優化設計一套真正適合華胥氏的祭祀儀式。
85歲高齡的張蔚堂老先生不僅是華胥文化民間學者,同時也是上世紀華胥陵祭祀活動為數不多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他首先向大家介紹了記憶中的華胥陵祭祀禮儀和流程。他描述中的華胥陵祭祀禮儀正是藍田和關中一帶傳統祭祀禮儀的集中體現。
接下來,曾宏根會長對2006年恢復祭祀時的流程禮儀制定方面的一些背景情況進行了介紹。
其他專家學者也都從祭祀日期、時辰、時長的確定,祭祀流程、禮儀及禁忌方面,以及祭品種類、數量、擺放及處置等方面都提出寶貴的意見,當然其中也不乏不同意見,需要我們反復研討論證。
專家提出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母,對華胥氏的祭祀中,應突出“花”元素的應用,因為專家研究表明,“花”是“華”的古體,“華“族就是以花為圖騰的氏族,而且花文化更能代表女性文化,亦可成為對女性始祖特定的祭祀禮儀。同時,大家一致認為華胥陵的祭祀禮儀應該是對大型圣祖、圣王祭祀禮儀的提升,是對周禮祭祀禮儀的適當體現,是對帶有地域性的民間禮節、程序、要素等的適度融合,同時應帶有對華胥氏作為始祖母的特定的禮儀要素。
各位專家學者都對恢復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著急切的盼望之情,更希望華胥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源頭,能夠成為保護和恢復傳統祭祀儀式的先行者。作為華胥文化產業的踐行者,華胥文化研究會和陜西華胥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更希望,華胥陵的祭祀儀式應不僅成為我們慎終追遠,祭祀先祖的方式,同時更應是后人與先祖心靈的溝通,是后人對先祖精神遺產的傳承與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