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工作要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堅持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堅持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總目標。
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
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陶文昭在2018年1月5日《光明日報》撰文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是解決當前民族問題的需要。要加強歷史教育,盤活歷史資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牢固根基、正本清源。
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陶文昭
說到民族團結,首先是民族認同,也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成。中華民族有著豐富的起源文化,學界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研究和論證,提出中華之“華”,源于華胥之“華”,從華胥到華夏,從華夏到中華,形成了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文化。由此,歷史的迷霧被漸漸撥開,那個頗具神話色彩的華胥氏(伏羲之母)形象也變得越來越鮮明。近年來在藍田華胥陵舉辦的大型民間祭祀活動,更是得到了海內外華人華僑,東南亞地區國家和各少數民族的廣泛認同和積極參與。華胥氏作為中華之根,民族之母的形象得到了認同。
華胥氏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其和子女共同創造的華胥文化自然成為了中華文化的本源和母體。華胥氏作為民族共祖,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之本;華胥文化和諧、大同、平等、共享的精神內涵,是民族交流,民族融合之鑒。因此說華胥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有力的抓手。
陜西省考古所原所長,考古泰斗石興邦在2001年曾提出,“紀念華胥氏,承認它是我國歷史的開端,是還歷史以本來面目,從而把傳統的古史系統大大地提高了,這對正確認識我國古代社會和堅定文明古國的信念都有其十分重大的意義。”
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陜西省文物局學術委員會主任,陜西省考古所原所長石興邦
弘揚傳承華胥文化,保護利用華胥陵,打造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更是每個中華兒女共同的責任。
國學大師季羨林題“華胥陵”
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陜西省文物局學術委員會主任,陜西省考古所原所長石興邦題
中國哲學史家,北京大學教授樓宇烈題
陜西省書協名譽主席鐘明善題
中國副主席郝龍斌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