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部經,傳說了五千多年;
有這么一部經,沉睡了兩千多年;
有這么一部經,它是蒼龍遺骨的魂;
有這么一部經,洪荒曠劫人神共睹;
有這么一部經,歷太古名《無字經》;
有這么一部經,經太始名《華胥經》;
有這么一部經,繼太祖名《易經》;
有這么一部經,承太宗名《奇經》;
2019年4月7日,己亥年全球華人恭祭華胥氏大典舉辦之際,來自西安的正中居士為華胥文化贈送了一套《中華奇經》,全書分上下兩卷,共24部,一千四百多萬字符。
8月12日,正中居士再次來到陜西華胥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與華胥文化產業創始人李奇先生進行了交流,講述了該部經書的內容、價值及創作歷程。
正中居士生于1970年。幼時厭學,常懷古靜思,總覺人生缺憾,不得其解!十五歲偶得唐詩宋詞,趣入性情,方知學習。雖幾經坎坷沉浮,然探尋國學之心未泯,1987年結緣于周易,依師所指修習道德,頓悟人生真諦原在此中,故一門深入旁通諸子、歷經十載研學不綴。于1997年,綜合總結推出道德經中的無字經即《中華奇經》。砥礪中繼往開來,立足于民間弘揚傳統文化的踐行者。
“宇宙、生命、文化,是《中華奇經》的主旋律”,正中居士介紹到。宇宙生成即誕生了不同空間維度與不同生存形式的生命體,離開生命真諦的實相、文化俱何意義?生命真諦即是真理,文化的價值在于普及!是故,《中華奇經》是論證天人合一以致人文和一的試金石。《中華奇經》全書一千四百多萬字符,一言以蔽之,還原兩千年前道德基因圖譜。《中華奇經》開篇四脈圖,道脈、法脈、人脈、時脈以明全書大義!然而,道脈法脈皆以人脈傳承,是故,中華傳統文化,從無到有,從混成無字到華胥時代的口傳心授,再到伏羲女媧時期天下難事必作于易的太極八卦,進而再傳為黃帝時期天下大事必作于奇的皇極奇門格局體系。是故,慎終追遠、正本清源是《中華奇經》之歸旨,《中華奇經》書成22載至今無人識。
2016年,偶然的機會,正中居士與李奇先生結緣。經過數年對李奇先生的觀察和了解,對李奇先生勵志重建中華母親陵之義舉所感動,故將《中華奇經》贈與李奇先生以作復興華胥文化之佐證。
感謝正中居士對華胥文化的關注與支持,以及對重建中華母親陵的殷切盼望。相信中華兒女攜手同心,不久的將來,復修一新莊重肅穆的中華母親陵——華胥陵將會在三皇故里這塊神圣的大地上拔地而起,永遠矗立在肇始人類萬世文明的發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