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胥氏是我國上古時期母系氏族部落的一位女首領,其氏族部落主要居住在藍田華胥鎮地區以及臨潼驪山一帶。我們從地域特點來看,是在秦嶺以北渭河以南支流的灞河、浐河兩岸是地區。這里是早期先民和五六千年以前人類良好的居住和繁衍環境,周圍水草茂盛,動植物豐富。從1963年在華胥鎮以東洩湖鎮以北陳家窩地點新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直立人化石,距今約在65萬年至50萬年之間。1964年又在直線距離22公里的公王嶺發現了人類頭骨化石,公王嶺地點的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紀早期,經古地磁斷代數據,公王嶺人類化石距今約100萬年或80萬年至75萬年,可以說公王嶺早于陳家窩人,陳家窩人時代晚于藍田公王嶺人時代,大致與北京人相當。我們可以推測,在藍田縣灞河兩岸還居住有早期人類并留有大量的遺址和遺存。伴隨著早期文明向前發展,近些年在灞河兩岸發現的唐家溝化石出土點,洩湖化石出土點,兀家巖化石出土點,高坡化石出土點,九老坡化石出土點以及驪山周圍的徐家村化石出土點,柳樹底化石出土點,華胥鎮和灞河西岸的大廟溝化石出土點,龍灣化石出土點,足以證明在灞河東岸的華胥鎮附近是人類重要的生活區域,由于幾十萬年的河流水位下降變化,人類由高坡的臺地越來越多地遷居到河岸附近居住。
從公王嶺發現哺乳動物化石有42種,陳家窩發現哺乳動物化石有14種的情況來看,它們都具有強烈的南方色彩,東方劍齒象,華南巨貘,毛冠鹿,秦嶺蘇門羚等。這么多的南方森林的動物生活在藍田灞河一帶,表明當時氣候溫暖濕潤,林木茂盛,另一方面也表明那時的秦嶺不像今天這么高,還未隆起成為妨礙南北動物遷移的地理屏障。
灞河中的魚類生物與周圍生存的動物、植物構成了早期人類豐富的食物來源,也是該地區人類息繁衍稠密的因素之一。并且促使人類快速向前和向文明發展。
人類社會發展到了七千多年以前的時候,可以說進入到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華胥氏族團就誕生在這塊地方,“華胥”這個地名就是該族團民族生息繁衍勞動過的地方,后人們稱為華胥國,這種傳說一直到今天,所以華胥鎮的“華胥”二字源淵久遠。據我國歷代文獻記述:《帝王世紀》載:“庖羲氏母曰華胥氏,燧人之世有大跡,華胥履之而生庖犧氏。”《山海東經·內經·郭璞注》也說:“華胥氏履大人跡,于雷澤生伏羲。”《竹書紀年·太昊伏羲氏》載:“太昊之母居于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紀。”《綱鑒》載:“伏羲居華胥渚”等史料內容。當然我們從眾多的史料記載中能夠看出關于該說法的統一性和考古發現地理環境的吻合性。
由華胥氏的母系氏使我們聯系到相距不遠的半坡的母系村落,聯系到傳說驪山附近居住的女媧氏族(相傳女媧補天的地方,驪山頂上的“老母殿”,村子里流傳至今補天補地的習俗)。在驪山北麓早期原始村落姜寨遺址,出土的彩陶盆壁上畫有的蛙紋寫實圖案,可以說是女媧氏的氏族圖騰標志,(蛙與媧同音)也是由華胥氏繁衍而形成的女媧氏族部落。并且由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社會,逐漸走向父系社會變革的發展階段。“伏羲居華胥渚”與“伏羲生于成紀”等說法并不矛盾。我們都知道古人在追述自己的先祖時,都是由于他所屬的部落興旺發達和壯大時,才追述祖先的業績,以顯示出本部落的重要地位。傳說和記述不是發生在母系氏族社會,而是在父系社會末期。居于華胥渚地方也就是今華胥鎮地區的伏羲氏與居于驪山附近的女媧氏連姻。說明了藍田華胥鎮地區的伏羲氏族部落早于成紀的伏羲氏。也可以就是天水秦安一帶的伏羲氏族部落是經遷移落戶的后代伏羲部族。也是父系社會在過渡時期所形成的傳說記述。伏羲,伏戲、皰犧、和包羲的名字的出現可以看出伏羲氏部落在當時圍剿野獸,日出而作和看撲殺野獸的生動生活場面。
以上所列論述的分析,我們對于《陜西通志》載:“華胥氏死葬覆東之塬”,“在藍田縣西三十五里。”《藍田縣志》、《長安縣志》均說:“羲母陵在縣西三十五里。”的華胥鎮以北孟巖村,是準確可信的。何況還有來自河南淮陽縣《淮陽名勝》一書中也說:“古時候我國西北的華胥之國是華胥氏居住的地方。”以及宋家村內還保存著的三皇功績碑上有“古華胥”的石刻文字。
如今追溯上古人文始祖,開發“羲母陵”、“三皇故里”是利于華夏兒女頌揚先古,凝聚民族力量和振興中華的有力措施。我們根據華胥鎮現所處的地理位置(距西安18公里) ,自然環境、灞河沿岸和獨特的先祖居住地(具有人類文明發祥地的條件),羲母陵的開發極有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如何提高華胥的知名度,和鮮為人知的羲母,是我們中華兒女的光榮職責。
2007年3月18日
【參考文獻】
(1)樊維岳《羲母陵》與《三皇故里》考
(2)《中國文物地圖集》, 國家文物局主編
(3)《伏羲文化》,霍想有,中國社會出版社
(4)《中國大百科全書》,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5)《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柏楊,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作者簡介】
李家駿,西安交大文物保護和考古工程研究中心主任